1968年夏季后,数百万大中专、高中和小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再加上前几年积累下的失业人员,约有1000万红卫兵将陷入失业困境。如果这一情况发生,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毕竟,红卫兵在学校时,工宣队和军宣队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管理,一旦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年轻人涌入社会,谁也无法控制他们的行为。面对这种局面,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让这些人上山下乡,这似乎成了数百万红卫兵的唯一选择。
1969年8月18日,毛主席首次检阅红卫兵两周年时,《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社论《坚定地走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在社论中极力赞扬了红卫兵运动,号召红卫兵要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坚定地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与此同时,报纸还刊登了五名从北京来到了生产建设兵团的红卫兵的文章,他们兴奋地回顾了两年前毛主席亲自检阅他们的情景,表示他们到农村“锤炼自己对毛主席的忠心”。这一番表述成为对红卫兵的激励,也意味着“上山下乡”运动的进一步推广。
展开剩余73%1969年11月15日,1968届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始分配工作,许多人被分配到农村,成为农民。上山下乡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也被迫选择到农村落户。在这场运动中,甘肃省的一个小县城因为一件偶然事件而声名远扬。甘肃省会宁县,位于黄土高原的宁夏附近,人口仅688户,1968年7月到12月中旬,共有191户995名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被分配到13个公社定居。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会宁县和其他地方的知青上山下乡的情况,并公布了毛主席在12月21日发出的重要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紧急的。毛主席特别强调,城里的干部要动员家中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去接受劳动教育,各地的农村同志要热烈欢迎这些知识青年。这份指示像一阵旋风,为“上山下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毛主席的这一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地方都掀起了巨大庆祝的浪潮。
新华社的报道指出,毛主席的指示在全国各地引起了轰动。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镇,甚至在寒风中,革命群众和人民解放军的指战员们纷纷涌上街头,敲锣打鼓、集会游行,热烈响应毛主席号召。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和爆竹声,现代中国最大规模的城市青年人口向农村迁移的潮流正式掀起。这场动员运动在当时可谓是前所未有,涉及到的青年人数巨大,规模之广令人咋舌。它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采取的特殊措施,对整整一代年轻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以上的背景可以看出,当时要解决上千万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在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若没有文化大革命,单凭政府能力也无法安置这么多失业青年。因此,毛主席发出了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锻炼的号召,这不仅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还支援了农村的生产建设,避免了失业青年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堪称一箭双雕。
毛主席的指示一经发布,全国各地立即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响应号召的下乡青年,不仅包括大学生、专科学校的学生,还有中学、初中甚至小学生,社会上的青年也纷纷加入其中,形成了波涛汹涌的洪流。同时,大量的城镇居民、医务人员、文化教育工作者、国家干部以及受到运动冲击的“专政对象”也都被卷入了这一浪潮。
其中,以中学毕业生下乡的人数最多,许多人的年龄都在十五六岁之间。比如甘肃会宁县,1967至1968届的中学毕业生几乎全部在12月底之前下乡。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则主要安置来自北京、上海的红卫兵。1969年初,第一批来自北京的知青就已抵达延安,到1970年,北京知青的人数达到了两万余人;1968年,2300多名北京知青也开始前往内蒙古的丰镇县插队。上海的知青则被分配到江西、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仅井冈山就安置了15000多名来自上海等地的知青。1969年上半年,天津市有7万人被分配到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的农村。
四川省的知青下乡人数最多,到1969年5月,已有25万知青前往农村,而一年后,这一数字增至40万,是文革前的四倍多。1969年8月18日,毛主席检阅红卫兵三周年之际,北京市再次组织了一批知识青年下乡,上海市的下乡人数已达到40余万,天津市也有17.4万。到了1969年底,上海的知青数量接近50万,他们分布在江西、安徽、黑龙江、云南、贵州、吉林、内蒙古等地;广西的知青也达到了11万余人。甚至在海南岛,来自广州、湛江、汕头等地的知青也有十多万。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全国大约500万初中、高中毕业的红卫兵响应号召,加入了上山下乡的队伍。整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持续了25年,最终约有1700多万知青参与其中。
发布于:天津市千层金配资,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云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