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武力最为卓越的帝王之一,刘裕的北伐一直被视为南北朝时期最具遗憾的事件之一。那时,刘裕不仅成功灭亡了后秦,收复了长安,还在东晋的旗帜下,推动领土大幅扩展,四川、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悉数收归东晋版图。他的连番征战,几乎摧毁了各大胡人政权,历史上称之为“七分天下,四分由其所有”。在外界普遍认为刘裕将继续北上,征服北魏、吞并胡夏,完成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时,刘裕却做出了出乎意料的决定——突然命令撤军,拒绝关中父老的恳求,留下部分将领守卫关中,自己则返回建康。
东晋的多次中原征战,唯一能令刘裕有显赫成就的,便是灭掉了十六国中的两大胡人政权,而这次北伐的失败,也成了历史上最为遗憾的一幕。
展开剩余81%刘裕撤军的具体原因,在史书中有诸多不同的解释,但大致可归为两点:其一,刘裕的心腹谋士、在建康驻守的前将军刘穆之突然去世,令刘裕深感后方不稳,担心内政动荡;其二,刘裕对北方的统一并无太大的兴趣,其心中的真正目标是通过北伐来为东晋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本,而非实现完全的统一。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定都建康。到了公元422年,当刘裕在彭城得到西北前线战报时,他曾亲自登上城楼,遥望北方,悲从中来,泪洒当场。史书记载他在此时决心亲自发起北伐,但命运弄人,不久之后,刘裕在西殿突然崩逝,享年六十岁。后世许多人认为,如果刘裕能够再多活几年,他必定能完成统一北方的宏图,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由南至北统一中华的帝王。
然而,事实上,在刘裕攻占长安后,他就已经放弃了这一唯一的机会。虽然他在之后的一些举措看似是在为未来的北伐做准备,但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继续北伐的决心。特别是在民心这一层面,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当刘裕进入长安时,百姓们涌上街头,挥舞酒壶、手捧鸡蛋,热情地迎接晋军。百姓的兴奋与热烈反应,既是因为他们自316年长安失守、愍帝去世以来,百年未见王师的缘故;又是因为他们希望刘裕能够结束自八王之乱以来,天下分裂的乱局,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如陆游所写:“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份期盼并非独属于某一诗人,而是长安百姓的真实心声。
然而,刘裕不但没有珍惜这份民心,反而在完成长安大计后,选择了南撤。他的做法让关中百姓深感失望。当时,许多关中父老扶老携幼,流涕前来请愿,恳求刘裕不要离开。百姓们表示,他们已经百年未见到朝廷的王师,现在终于看到刘裕的军队来到,怎能让他们再度失望。关中百姓将刘裕看作是继承汉朝大业的英雄,甚至希望他能像汉高祖、汉武帝那样,继续西征,恢复旧日的辉煌。尽管刘裕对他们的请求有些感动,但最终还是拒绝了,他们的期望最终化为失望。
这次失去关中百姓支持的做法,成为了刘裕后期失败的根源之一。在之后的多次内外征战中,刘裕未能稳固自己的政权,而关中的百姓也最终转投了赫连勃勃领导的匈奴军队。
刘裕北伐时,他麾下的将领可谓英勇无比,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傅弘之、毛脩之、朱龄石、蒯恩等都是赫赫有名的英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刘裕的七员北伐大将中,仅剩檀道济一人。其余的几位将领,或死于战斗,或被内讧所害。
公元416年,刘裕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最后一次北伐。为了便于指挥,他任命刘穆之担任尚书左仆射,负责朝政事务,同时亲自带领五路大军进攻北方。五路军中,王镇恶和檀道济的军队攻势最为凶猛,所向披靡。王镇恶在攻占洛阳、潼关等地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几次击败后秦主力。而沈田子和傅弘之等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逐渐收复了多个关键城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裕的北伐逐渐陷入困境。虽然他曾在战场上取得辉煌战果,但由于内政腐败和将领间的猜忌,刘裕的北伐最终未能如愿。特别是在王镇恶、沈田子等人死后,刘裕的军队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战斗力。
发布于:天津市千层金配资,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云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