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精彩的文字是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原文,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在中学时代的作文里引用过该段。印象中《报任安书》不是中学课本必修内容,没有老师领学和背诵,除该段外其它段落较为陌生。涉世未深的我们也无法体会司马迁含泪写下这篇千古奇文时的心情。
图片
《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是汉武帝时期,任安因“巫蛊之祸”太子被杀后受到牵连,汉武帝认为其“心怀奸诈,有不忠之心”,下令论罪处死。先前,任安曾给司马迁写信让其举荐贤能、引进士人,司马迁认为自己是刑余之人,忍受着奇耻大辱,为李陵之祸辩护而遭遇极刑,内心痛苦无比,自己成为最低贱之人,人微言轻,如何能说得上话呢。开篇自称牛马走,现代人喜欢自嘲为牛马,估计司马迁是最早自嘲为牛马的人(《报任安书》开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司马迁虽为中书令,可以接触到皇上,但极刑后对自己创伤极大,之所以忍辱负重,身处卑贱低微,被世人耻笑的地位,还苟且偷生,因为心中有着一个崇高的理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迟迟未能给任安回信。此时,任安被判处死刑,担心一个月左右会突遭不测,而抱憾不能回信诉说满腔悲愤、委屈以及为何遭受如此大辱还苟且偷生,在任安面临死刑时对生死的看法,从而安慰好友。文中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流传千古,形成了历朝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献身时所体现的重要生死观。
图片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文中该句脍炙人口,现在的我们常常引用,司马迁写出这两句时具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或许此时此刻的任安才能理解自己内心的悲伤,接下来就说到即使自己才华出众、品行高洁,但抱着残缺之身,还是被人耻笑而已。司马迁所在的时代及以前,人们与宦官交往就感到耻辱,更何况是才华盖世、将名垂千古的司马迁呢。同时,也隐藏着对皇帝的抱怨,自己与李陵交往不深,但通过观察,发现李陵道德高尚、孝敬父母、尊卑有序、廉洁自律,当国家遇到危难时能奋不顾身,视死如归,李陵率不足5000步兵深入匈奴,直击王庭。李陵军队与匈奴拼死决战时,其它大臣向皇帝举杯庆祝,但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覆没被俘时却极尽诋毁。司马迁看不过那帮人为讨好皇帝反复无常的嘴脸,为李陵辩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相信李陵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因与其他人迁罪李陵格格不入,从而招怒皇帝,被处以腐刑。
图片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只是仗义执言,抒发自己的见解,朝廷却不愿听到不同声音,给士大夫级别的司马迁以最下等的宫刑,司马迁认为辱没了祖先,耻辱到了极点。面对朝廷的刑罚,如此的耻辱,司马迁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遗憾还有未竟的事业,如果就这样死去了,自己的文章就不能流传于后世了。于是他想到了在困境中发奋图强,忍辱负重的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等先贤,这些圣人贤士内心郁结着忧愤,所以才以笔为剑,著书立说,最终扬名于世。
图片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坚定内心的理想,不被理解,被否定,被极刑,又如何?隐忍努力,忍辱负重,为心中理想咬牙坚持。终究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千层金配资,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云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