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生长发育问题日益受到家长们的关注。其中,性早熟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科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升高。什么是性早熟?如何理性应对儿童性早熟?7月31日,“‘益’起童行,共赴新程”儿童生长发育科普活动在深圳福田举行,来自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专家现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儿童性早熟的识别、危害及科学应对策略。
深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苏喆教授(左)和刘霞教授(右)分享儿童性早熟相关知识。
性早熟非“洪水猛兽”
长胡须、喉结,胸部发育、出现月经初潮……这些本是儿童发育的正常情况,过早发生时,不少家长“坐不住”了。家长发现孩子过早出现第二性征时,常常陷入焦虑,孩子是不是性早熟?儿童性早熟如何应对?活动现场,深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喆教授以“真真假假性早熟,明明白白父母心”为主题,分享儿童性早熟的相关知识,并引入临床接诊案例,生动地向大家阐明性早熟的危害及常见误区。
性早熟是指儿童在过早的年龄出现第二性征发育的现象。正常情况下,女孩通常会在9-12岁之间进入青春期,而男孩则在11-13岁之间。因此女孩在7.5岁之前、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属于性早熟。
孩子身高短期内出现快速增长(>6-8cm/年),骨龄超前,或伴有情绪波动;男孩出现睾丸/阴茎增大、声音变粗、喉结突出等情况;女孩出现乳房隆起、乳晕颜色加深、腋毛/阴毛生长、月经初潮提前……当这些情况过早出现时,家长应有所警惕。
早发育仅是其中一个“信号”,苏喆教授指出,并非所有的儿童早发育都需要医疗干预。“青春发育的启动年龄本身存在个体差异,且近年来全球儿童的青春发育年龄均有提前的趋势。对于部分仅是‘偏早’发育且发育进展缓慢的儿童,其最终身高和身心健康并不会受到显著影响。家长也无需过于焦虑”
苏喆教授强调,对于发育年龄过早且进展迅速的“真性性早熟”儿童,家长则需要引起重视。“性早熟会导致骨龄提前,骨骺过早闭合,生长期缩短,或可导致儿童成年后身材矮小;过早的身体发育也可能使得孩子的心智年龄出现偏差,继而导致孩子出现自卑、不安等情绪,影响其社交和学习”。
苏喆教授指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外环境变化等都可能引发儿童性早熟。“一些疾病也可能引发性早熟,如肥胖等”。
如何识别与应对?家长观察与专业诊断相结合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细心观察孩子的发育状况。女孩的乳房发育相对容易发现,而男孩的睾丸增大则较为隐蔽。苏喆教授提醒,当男孩出现变声、喉结等体征时,往往已进入发育中晚期。因此,通过监测孩子的身高增长速度是早期发现男孩发育异常的重要线索。
家长如发现孩子有性早熟的迹象,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儿科内分泌医生的帮助。深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霞教授介绍,医生会通过骨龄检测、性腺发育评估和激素水平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诊治。“儿童性早熟的医学干预也需要充分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改善孩子的身高、推迟女孩初潮、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等是正向的获益,但可能增加肥胖、糖脂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等风险也需要正视。”刘霞提醒,有些家长发现孩子青春发育偏早,仅是希望通过用药推迟孩子发育,改善孩子的身高的做法不可取。“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也要严格地去掌握患儿是否符合相关治疗指征。早发育不等于矮身材,家长对于儿童性早熟的重视程度增加同时,也不要走入误区。”
刘霞提到,对于需要治疗的中枢性性早熟,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进行治疗,GnRHa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作用是抑制过早启动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从而延缓发育进程,为孩子争取更多的生长空间。目前,GnRHa已有多种剂型可供选择,包括一月剂型、三月剂型和六月剂型。长效剂型的出现,减少了患儿的就诊和注射次数,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预防性早熟,从日常生活入手
“治未病”是应对性早熟的重要理念。专家建议,预防性早熟应从几方面着手。
均衡饮食: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和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肥胖是诱发性早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应避免给孩子食用含有性激素的补品或食物。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强光线暴露可能会影响褪黑素分泌,从而间接影响性发育。
加强运动: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增加肌肉含量,减少脂肪,对预防性早熟有积极作用。
健康环境:减少接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某些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剂。
专家提醒,家长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儿童性早熟,既要重视,也不必过度焦虑。通过科学预防、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性早熟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谢萌
千层金配资,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云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